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Y.K. CHEUNG 張宇傑

「全港青年翻譯比賽」四十五周年誌喜


《論語》謂依仁游藝,《禮記‧大學》云格物致知,都是說人學習各種事物、技藝,一以把握中道爲要,用力既久,待人接物就自然無欠無餘。翻譯之爲藝也,既要忠於原文意思,又不爲原文字詞所泥,下筆暢達,無過無不及,殊匪容易。譯者浸灌於譯道,常常思考中道於譯事之重要,待人處世也當漸漸有所領悟。


一九七五年起,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先後與半島青年商會和華人會計師公會合作,主辦「全港青年翻譯比賽」,以推廣翻譯,提升本港的翻譯水準,而敝會則承邀協辦,專責出題目、改卷子。每年四、五月,參賽男女聚首一堂,溝通中西,以筆代劍,比拼高下,堪稱本地譯壇之周年盛事。


翻譯斷非小道,當然更有可觀者焉,然而每每不受重視。因此,譯者的地位不僅漸漸成了學者的研究課題,更促進了翻譯學(Translation Studies)之爲學科(discipline)的發展。四十五年來,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不遺餘力,與各機構協力推動本港的翻譯發展,沾溉譯林之功至鉅。敝會謹向諸會敬申謝忱!

二○二○年清明翌日

香港翻譯學會內務副會長、「全港青年翻譯比賽」主席評判

張宇傑於嶺南大學翻譯系

152 view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九月中,承蒙香港翻譯學會邀請,忝列學會金禧誌慶講座系列講者之一,以「中文教學與翻譯教學」為題,發表不成熟的看法,就正於方家。講座後,有朋友希望我能推介學習中文翻譯和文言文的書。 學習中文翻譯,大家可以先看蔡思果(1918-2004)的《翻譯研究》(一九七二年)和《翻譯新究》(一九八二年)。這兩本書是他多年來推敲譯文的心得。《翻譯研究》裏「英文字」一章談及翻譯毛病之一,就是「抱定一個字一個譯法」,可

這六個字的字形看似關聯不大,其實當中都有個「又」字。 「又」今天多用作虛詞,表示「再」的意思,但其實是象形字,模仿右手三根手指和右前臂的形貌,本來是左右的「右」。楷書當然不容易看出來,但是看小篆便一目了然。不過,「又」、「右」以至二字與「祐」、「佑」的相互關係,則暫且不談,容俟另文再詳細解釋。 「秉」是「握」、「持」的意思,所以我們常常說「秉燭」、「秉持」、「秉公辦理」。這個意思與其字形息息相關,

「地域」的「域」本作「或」。「域」是「或」的另一種寫法。《說文》卷十二下戈部解釋「或」說:「邦也。从囗从戈以守一。一、地也。域『或』又从土。」 「或」由「囗」、「戈」、「一」三部分組成,是個會意字。「囗」就是今天範圍的「圍」。「囗」與「口」【口鼻的口】形近,不好辨認,後來就添了聲符「韋」成「圍」。「戈」是一種武器,象徵軍隊,此處不細談。「一」是地的意思。「一」在中文字裏常常象徵天或地。 「或」其實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