拙文刊於明愛馬鞍山中學《圖書館通訊》2020革新號
翻譯是歷史悠久的職業,而大家在香港唸書工作,也相信常常接觸翻譯,因爲香港是中英並行的地方,兩種語文都是法定語文(official languages)。
翻譯看似容易,以爲只要翻開中英文詞典,便自然能溝通中西,無往而不利。然而,做過翻譯的每每有「有口難言」之嘆:心裏明白原文的意思,卻譯不出來。原因有很多,譯者的中英文水平固然關鍵,詞彙不夠豐富,翻譯起來自然處處碰壁,苦不堪然。可是就算深於中英的,也覺得翻譯很難,因爲中英文的語文差異實在很大。
以success爲例,看到success,自然就想到「成功」,因爲這是在英漢詞典裏常常看到的翻譯。不過,翻譯要看上下文。英文「The album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」,中文就會譯成「唱片一推出,馬上就很暢銷」。主語如果換成「film」 (電影),譯文便要改成「電影一推出,馬上就很賣座」。原來英文好一些字詞義較寬,一字多義,而中文則具體一點,詞義寬的詞不及英文多。倘若二例之success一律譯成「成功」,便失之生硬了。總而言之,詞無定譯,翻譯要因時制宜。
除了語文修養,翻譯的還需要做研究。「校長」是大家熟悉的名詞,就是一校之長。可是,視乎讀者場合,英文卻有不同譯法。中學男校長以往一般稱headmaster (master 是老師的意思,headmaster就是所有老師的老闆),女校長則稱headmistress,中學校長今天通常不分男女,逕稱principal,倒省卻些煩惱。至於大學校長,情況則更複雜。根據英國的傳統,大學校長是Vice-chancellor,美國的大學校長則稱President。香港以往是英國殖民地,因此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校長的英文均爲Vice-Chancellor。科技大學與嶺南大學與美國淵源較深,校長稱President。然而,香港近年的校長都以在美國接受學術訓練的居多。有見及此,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都分別把兩種譯法合併。香港大學稱President and Vice-Chancellor,而中文大學則相反,稱Vice-Chancellor and President。
要磨練譯藝,首先要多看中英文書,積學儲寶,下筆抒詞纔可淋漓盡致,無欠無餘。詞彙貧乏,空談翻譯技巧,只會流於紙上談兵。許多人常常誤解,以爲上乘的中英文就是要用奧澀的詞語句式,冀盼讀者肅然起敬。這種看法大錯特錯。其實,寫作也好,翻譯也好,選詞或俗或雅,或兩字或四字,句子或長或短,一以無過無不及爲尚。孔子說「辭達而已矣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建議同學先選一位喜歡的第一流作家,然後讀這位作家一系列的作品,很快便會看到進步。對這位作家的行文選詞有了掌握,就選下一位,以收轉益多師之效。英文書可從Harry Potter的故事入手,而中文書可多讀余光中的散文。余氏讀外文系出身,但中文功夫極深,文章清通醇厚,而且充滿幽默感,趣味盎然。
至於翻譯,同學可從思果的著作入手。思果翻譯過十多部作品,在六十年代擔任《讀者文摘》中文版副編輯,專責批改譯文,因此對翻譯頗有心得。後來執教上庠,講義改編成一九七二年出版的《翻譯研究》。十年後再出版《翻譯新究》,二書堪偁學譯之津梁。思果是翻譯大家,也是散文家,二書雖然是討論翻譯的專書,卻彷彿給讀者講故事一般,平易近人,頗有循循然善誘人的感覺,對翻譯有興趣的同學,萬勿錯過!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