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YK CHEUNG 張宇傑
Jun 23, 20231 min read
釋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密經抄序(節錄)講疏稿 (一)
為秦有五失本也。胡指梵文,秦指中文。這句意思是,把梵語譯成中文,有五種問題,令譯文失眞,不能與原文對應。一者胡語盡倒。第一是梵語的句子結構與中文的差別很大。而使從秦。一失本也。而假如跟從中文的句子結構,便會有第一種失眞的情況。○使:假如。二者胡經質。第二,佛經質樸。○《法華...
68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Sep 28, 20222 min read
治譯入門書要目
九月中,承蒙香港翻譯學會邀請,忝列學會金禧誌慶講座系列講者之一,以「中文教學與翻譯教學」為題,發表不成熟的看法,就正於方家。講座後,有朋友希望我能推介學習中文翻譯和文言文的書。 學習中文翻譯,大家可以先看蔡思果(1918-2004)的《翻譯研究》(一九七二年)和《翻譯新究》...
177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May 28, 20221 min read
秉、兼、隻、雙、友、双
這六個字的字形看似關聯不大,其實當中都有個「又」字。 「又」今天多用作虛詞,表示「再」的意思,但其實是象形字,模仿右手三根手指和右前臂的形貌,本來是左右的「右」。楷書當然不容易看出來,但是看小篆便一目了然。不過,「又」、「右」以至二字與「祐」、「佑」的相互關係,則暫且不談,...
349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Apr 19, 20221 min read
或、域、國、国
「地域」的「域」本作「或」。「域」是「或」的另一種寫法。《說文》卷十二下戈部解釋「或」說:「邦也。从囗从戈以守一。一、地也。域『或』又从土。」 「或」由「囗」、「戈」、「一」三部分組成,是個會意字。「囗」就是今天範圍的「圍」。「囗」與「口」【口鼻的口】形近,不好辨認,後來就...
195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Apr 17, 20211 min read
广、廣
「广」今天是「廣」的簡體字。其實,「广」本身是另一字,讀「儼」。《說文》卷九下「广」部:「广、因广為屋。象對剌高屋之形。」 今本《說文》有誤。根據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,「广」當作「厂」,「剌」乃「刺」之誤。筆者之前已談過「厂」(見二月十八日文),是山崖的意思。「對刺高屋」指...
89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Feb 18, 20211 min read
厂、廠
工廠的「廠」簡體字作「厂」。其實,「厂」本來是另一個字,音漢 (因此注音以ㄏ表示聲母 h) ,與廠的意思無涉。 《說文》卷九下厂部:「厂、山石之厓巖。人可居。象形。(後畧)。」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厓、山邊也。巖者厓也。『人可居』者、謂其下可居也。屋其上則謂之广。『象形』...
79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Feb 16, 20211 min read
知幾其神乎
辛丑牛年,新界鄉議局主席於大年初二到車公廟為香港求得45號中簽。簽文如下: 下手須教一著先 世情局面苦徒然 積薪歷火非無事 識者能知火未燃 簽文所告誡的,其實就是要「知幾」【平聲,音基】。子曰:「知幾其神乎?君子上交不諂,下交不瀆,其知幾乎?幾者、動之微,吉之先見者也。君子...
247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Jan 16, 20211 min read
児、兒、儿、皃
日文的「兒」作「児」。其實「児」本是中國字,時見於碑帖,例於早於東晉的〈爨寶子碑〉。 「兒」的上半像嬰兒的頭,開口處就是腦囟。《說文》卷八下「儿」部:「兒、孺子也。从儿。象小兒頭囟未合。」廣東話裏常說「腦囟都未生埋」,所指的正是「兒」字的開口處。...
248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Jan 10, 20211 min read
知恵 Wisdom
「知恵」見於日文。觀瀾索源,二字分別來自先秦文獻及中國碑帖。「智」是後起字,《說文》無。《論語》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」之「知」即今之「智」。日文惠作「恵」,因為碑帖多作「恵」。東漢之〈曹全碑〉已如是作。 經傳「慧」或叚作「惠」。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四篇下叀部:「人部曰。仁、...
58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Jan 2, 20212 min read
讀書與翻譯
拙文原刊於二○二○年三月二十五日香港《明報》C6版 翻譯與做人處世一樣都是藝術,要無過無不及才算至善。然而,做人處世可以教可以學,但翻譯雖然可以學卻不容易教,因為翻譯技巧與語文能力脣齒相依,而語文能力則全賴學生自己多看書,積學儲寶,涵泳再四,譯筆才能妥貼明快。因此魏文帝曹丕...
166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Dec 24, 20202 min read
「雅」的眞諦
香港唸翻譯的同學都大抵聽過嚴復(1854 – 1921)。他是中國近代翻譯史上擧足輕重的譯者,也是北京大學第一任的校長。嚴氏雖然是晚清的譯者,但是今天學翻譯的人還是要認識他,因爲他爲自己第一本的譯品《天演論》寫了一篇〈譯例言〉,置於正文之前,當中提出了「翻譯三難信、達、雅」...
244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Dec 22, 20201 min read
「全港青年翻譯比賽」四十五周年誌喜
《論語》謂依仁游藝,《禮記‧大學》云格物致知,都是說人學習各種事物、技藝,一以把握中道爲要,用力既久,待人接物就自然無欠無餘。翻譯之爲藝也,既要忠於原文意思,又不爲原文字詞所泥,下筆暢達,無過無不及,殊匪容易。譯者浸灌於譯道,常常思考中道於譯事之重要,待人處世也當漸漸有所領...
174 views
YK CHEUNG 張宇傑
Oct 7, 20203 min read
譯之時義大矣哉
拙文刊於明愛馬鞍山中學《圖書館通訊》2020革新號 翻譯是歷史悠久的職業,而大家在香港唸書工作,也相信常常接觸翻譯,因爲香港是中英並行的地方,兩種語文都是法定語文(official languages)。 翻譯看似容易,以爲只要翻開中英文詞典,便自然能溝通中西,無往而不利。...
150 views
bottom of page